GCCES2020(南京) 会议开幕
2020国际杰出青年化学工程师奖、未来化工论坛学者颁奖仪式
未来化工论坛
各位学者、朋友: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工作方式。为了延续并促进全球华人化工学者在“新常态”下的沟通与交流,第十二届全球华人化工学者研讨会将于2020年10月30日-11月2日由南京工业大学(NanjingTech University)举办,太原理工大学和广西大学协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境内疫情已经持续缓解,鉴于当面交流与线上交流的各自优势,此次会议将通过线上线下协同举办,在此诚邀诸位学者同仁拨冗莅临,与新朋旧友共聚、忆往昔、话未来。
恭候莅临!
范益群、邢卫红、祝京旭、李晋平、童张法
第十二届全球华人化工学者研讨会共同主席
查看详情
祝京旭,1960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吴县。1982年在清华大学获化学工程学士学位 ,1984年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1988年获博士学位,现为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杰出教授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流态化及颗粒学专家。发表文章500篇、专利30余项,培养硕博研究生及博士后160名,其中10余名在北美任教、两人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
祝京旭教授自1982年起就活跃在颗粒流态化及相关的研究领域。在飞速发展的研究与开发中,他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通过在壳牌石油公司的工作及与许多工业公司的合作研究获得了非常丰富的工业实践经验;先后在世界三大洲中几个著名研究机构中的工作,又给了他非常难得的国际工作经验。除科学研究之外,祝京旭教授还讲授该领域的一些核心课程,包括气-固流态化、颗粒技术基础、工业流化床反应器设计及高速流态化技术等相关课程。
查看详情
朱世平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并获工程学士学位,1985年留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师从世界聚合反应工程之父Hamielec教授,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被聘为化工系和材料系助理教授、1998年升副教授并获终身职、2001年获聘“加拿大科研讲座”教授,2009至2014年任化工系主任。
朱世平教授长期致力于高分子材料工程科学的研究,专长聚合反应工程、聚合物结构调控、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智能高分子材料开发、及用于水和空气净化的高效絮凝剂、吸附剂、萃取剂等。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0多篇,引用上万次,现已培养高学位人才120多名。
朱世平教授2001年入选“加拿大科研讲座教授”,2009年当选加拿大化学联合会会士(FCIC),2010年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FCAE),2011年当选加拿大工程联合会会士(FEIC),2011年获加拿大化学联合会“大分子科学与工程奖”(MSEA),2014年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FRSC),2015年获得麦克马斯特“杰出大学教授”最高荣誉称号,2016年获得加拿大化学工程学会最高奖R.S.Jane纪念奖。
查看详情
曾华淳,籍贯福建晋江。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82年毕业留校,在催化教研室任教,成为蔡启瑞院士的得意门生和得力助手。1984年,他考取公派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5年后,以各科全优的成绩获博士学位。1991年至今,先后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目前主要从事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其构效关联自组装的研究。
2010年2月,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供应商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了2000-2010年全球顶尖百位化学家名人堂榜单(TOP 100 CHEMISTS,2000-2010),这份依据过去10年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而确定的最优秀百名化学家榜单中,曾华淳位列第49位。
查看详情
辛忠,男,1962年出生,安徽五河人,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7月起任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84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学士学位,1984年至1989在武汉染料研究所工作,任工程师,所长。1989年考取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并于1991年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任副教授。1997年至1999年国家公派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破格晋升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2006年11月,任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2012年12月,当选华东理工大学第十届党委委员,现兼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精细有机合成、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添加剂和聚烯烃添加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特种有机硅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光电显示领域的应用等研究。着重进行聚烯烃高性能化用成核剂和抗氧剂的制备,异相成核机理、成核结晶动力学、功能性微(纳)米尺寸球型有机硅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应用等相关研究。特别是在通过小分子调控聚合物大分子的微观形态结构及性能领域有深入研究;设计合成了系列拥用独立的知识产权的聚丙烯用成核剂分子,并实现工业化。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科委、中国石化、市科委等科研项目20余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申请专利12项,获专利授权6项, 获中国专利发明十年成就展银奖1项;获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共3项。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3部:精细有机化工制备手册 (主编,320万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编著《合成材料添加剂化学》(2005年,34万字,化学工业出版社)、《轻化工产品合成原理与应用》(2009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已培养博士、硕士40余人。
查看详情
王启华,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国际统计学会当选会员。自1997年至今先后访问加拿大Carleton大学 、California 大学戴维斯分校、California 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Yale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德国Humboldt 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十多所国际知名大学。
主要从事生存分析、缺失数据分析、高维数据统计分析及半-非参数统计推断等方面的研究。共出版专著3部, 发表论文100 多篇, 其中90 多篇发表在JASA,The Annals of Statistics与Biometrika 等国际重要顶尖刊物,90 多篇被SCI 收录,2014、2015 及2016年连续3年被Elsevier 列为中国高被引用率专家榜单。
曾获得第五届钟家庆数学奖,首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查看详情
任其龙,1959年1月生,博士,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研究所教师,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省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超临界流体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化工学会过程强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化工分离技术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特别在天然活性物质/同系物的分子辨识分离、吸附分离、萃取等领域。开发了高活性天然维生素E、羊毛脂中的活性成分(去氢胆固醇、胆固醇等)、长春瑞滨等多种天然活性物质及衍生物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研发了腈纶溶剂硫氰酸钠的工业色谱分离净化技术,固定床吸附法净化硫氰酸钠技术。近年来,开展了氢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等离子体处置危废物等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主持完成或在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和重大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食品功能因子高效分离与制备中的分子修饰与吸附分离耦合技术)、中国发明创业奖1项,优秀中国专利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查看详情
邱学青,男,汉族,1965年12月生,广东汕尾市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学术团队负责人。1987年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1990年获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化工专业硕士学位,1995获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0年至今在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任教;2000年5月被评为教授;2001年1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9月任华南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1999年3月任华南理工大学人事处处长,2007年11月起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要从事工业木质素的资源化高效利用及新型萃取工艺方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精细化学工程导论》等研究生课程,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课题、“973”计划项目、"863"项目等国家、省部级及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多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次(2015、2007,均排名第一),部省级科技一、二等奖共5次,国家专利优秀奖2次,广东省专利金奖2次;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7件,美国专利授权2件;发表SCI/EI 收录论文280多篇,高校管理研究方面论文10多篇。
1998年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称号;2001年获第四届广东省优秀青年称号;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称号;2002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4年获广州市十佳优秀青年称号;200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后管理人员称号;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同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查看详情
潘志彦,男,1988年6月获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后又获浙江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访问研究。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超临界流体技术专业学组委员,浙江省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固废子平台副理事长。
潘志彦教授从事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水污染控制、超临界流体技术等研究。
近几年来完成了浙江省基金项目《超临界法废弃塑料资源化的机理研究》、《催化超临界水氧化降解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超临界CO2染色的基础研究》、浙江省科技厅《合成纤维在超临界CO2中染色技术开发研究》、《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招标子项目《现代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与绿色能源应用综合研究与科技示范》的研究工作,07-09年,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亚临界水及共溶剂中PC/PET催化定向解聚的研究》,08-10年,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临界流体中聚合物单体的热稳定性研究》,11-13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拉曼光谱原位在线检测研究微型毛细管反应器中超/亚临界水氧化含氯有机物》和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煤焦油高效回收及固液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焦末综合利用技术》。承担并完成了多项环境影响评价、生态规划、污染治理工程等项目,特别是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处理工程设计、调试形成鲜明特色。
查看详情
马紫峰,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9月至1988年6月在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分获学士与硕士学位。1988年7月至1998年9月,历任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其中1992年3月至1995年9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工业催化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10月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1999年聘为化学工程教授,2000年任博士生导师。1999年1月-2011年6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工系系主任。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任美国能源部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访问科学家。曾先后在德国波恩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Wollongong担任访问学者。现兼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电化学与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电化学能源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电化学能源系统及应用工程中心主任、中聚电池研究院院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及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超级电容器与储能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电化学会中国区主席(2012-2016)。
主要从事动力与储能电池材料、电化学能源系统工程、材料制备过程工程及燃料电池电催化反应过程研究。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20多项。主编《过程工程导论》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主译《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原理(第4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参编《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过程工程:物质·能源·智慧》和《化学工程——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等专著。已经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引用5100多次,申请发明专利120项,授权48项。
2016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2017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2018年,获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查看详情
骆广生 男,1964年11月出生,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负责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863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市科技项目以及中国石化集团和中国石油集团等企业横向合作项目。发表SCI 论文近300篇,参加完成论著2部、译著1部和萃取手册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
主要研究方向是分离技术与分离材料; 微结构化工系统; 超细颗粒可控制备1)分离技术与分离材料 液液萃取作为高选择性、低能耗的分离技术,在化学、化工、材料、食品、环境、制药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工作以双液相体系为主要对象,以多过程复合、设备微型化、反应和分离耦合以及外场强化等手段,紧密结合材料科学的最新发展,发展基于液液萃取的新型分离技术、高效分离设备和分离用功能材料。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优秀专利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及中国石化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创新奖等荣誉称号。